查看原文
其他

我见 |课改的下半场要警惕什么

2017-11-21 褚清源 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

在这个新经验、新概念高度泛滥的年代,你会陷入集体焦虑和不安吗?在崇尚教育创新的转型期,你是否思考过日复一日的教学,哪些是过度的,哪些是不及的,哪些又是错位的?当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,当教师与学生的边界因为互联网变得日益模糊,你思考过改革将何去何从吗?

这是我设定课改进入下半场的三个问题。三个问题都要求我们进入一种反思程序。反思是一种研究方式,也是一种发展方式,它原本就是课改的一部分。

课改走过16年,有梦也有痛,有繁荣亦有失败。然而,在课改的宏大叙事中,我们看到有太多被淹没的痛,和被遮蔽的“课改病”。以下三个方面尤其需要警惕——

警惕课改领域的那些“野蛮人”。

有一部分课改人常常被“创造”或被“眼球效应”所牵引,于是热衷于标新立异和经验的速成。如此,那些被拔苗助长或催熟的经验常常是昙花一现;也有一部分课改人只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,缺乏长远设计,或者只顾一点,不及其余;还有一部分课改人热衷于“改课”,即教学方式的变革,言“改课”者不愿谈课程,或执着于教学内容的统整,言“课程”者不屑谈“改课”。凡此种种,我将其定义为课改的野蛮人。这些都是被扭曲的课改、被异化的课改或被窄化的课改,都需要回归真实,回到地面。
        警惕改革带来的教学黑洞。

当我们强调课堂需要建模的时候,不能以牺牲教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;当我们强调合作学习的时候,并不是要忽略独学;当我们强调让课堂“动”起来的时候,潜台词并没有去排斥“安静的学习”;当我们强调学生“表达”的时候,并不意味着要忽略“倾听”的重要;但真实的课堂是什么样的?你所担心的往往会被做到无以复加。人性的悖论往往带来实践悖论、课改的悖论。课改是一项不断纠偏的旅程。强调某一点往往是因为缺乏才被强调,它都有特定的话语背景。强调某一点不能以牺牲或排斥另外一点为前提,遗憾的是,当我们过度关注某一点时,却总是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另一点。这样的忽略自然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另一个教学的黑洞。所以,课改不能矫枉过正,更需要在对立中找到统一,否则,一不小心就会走向课改的反面。

警惕“执念”带来的危险。

这是一个盛产经验的时代,也是一个盛产专家的时代。一些专家花费了大半生时间研发形成了一种经验,于是拼命捍卫自己的学术立场,维护着自己的“江湖”地位,大谈自己创立经验的疗效,却从来没不愿意主动提示经验可能带来的“副作用”。于是,专家也可能陷入了自设的“围城”。其实,每个版本的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疗效,也都有可能存在有其软肋和盲区。但专家们不说,迫切需要经验的追随者又太过急切,于是太多经验成了一场多方利益的合谋,成了一场圈内人的狂欢。在盛产经验的年代,没有哪个经验可以包打天下。旧有的经验会被不断刷新,经验正在被快速瓦解,开始走向末日,真正可以走向基业长青的是经验背后的创新精神。

课改最终指向两个逻辑:一个是以变应变,一个是以不变应万变。当都在谋变的时候,我们要看到哪些是不变的。课改越来需要做好顶层设计,需要系统思维、统筹布局。缺少这样的思维,一不小心就会跑偏,就会遭遇课改的天花板。课改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,课改不仅需要火把,也需要灯塔,不仅需要关注今天,也需要关照未来,课改不仅需要药品来疗救,也需要营养品来保健。重要的是,课改需要反思意识的觉醒,让我们一起走进“反思”程序,不断回到最初的地方来重构,各方协同,彼此照亮,守住课改的风向。

(作者系中国教师报记者)


本期编辑:果果

★  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

       这是一个贴地行走的研究组织,一个公益性的学习社区。我们坚持抱团取暖,信仰行动哲学,以学习、改进、共享的方式,推动民办教育的集体繁荣。

★  联系我们

     电话:18611016806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